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关于他幼时另一件趣事或许知道的不多。
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记载着这么一件反映孔融早慧、机敏的故事。
孔融10岁时随父亲到洛阳,拜见一个姓李的大官。门房不让进,孔融就佯称是李大人的亲戚。见面后,李大人很奇怪,问两家是什么亲戚?孔融不慌不忙,说当年我家先人孔子曾经向你家先人老子拜师学过礼,所以我们两家世代通好。
一干人正惊奇于小孔融的才智呢,一个后到的陈大人听说此事,不以为然,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小时候聪明的孩子,长大了未必机智过人。
小孔融立即回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下之意,老陈哪,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长大了才这么不聪明吧?把老陈弄了个十分尴尬。
老陈说的话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很有辩证思想,任何事物、任何人的发展都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但这件事老陈没做好,人家孔融在逗哏,其他人也都在捧哏,他倒好,上去就抬杠、拆台,当然惹人嫌。
其实,这件事我倒没怎么看出孔融智慧,而是觉得这小子很可怕:
第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谎话张口就来,攀附高枝毫不羞耻;
第二,巧言如簧,惯会狡辩。被人识破,搬出孔子与老子的传说,强行狡赖过关;
第三,目无尊长,尖酸刻薄。人家老陈不过说了句大实话,他就像被踩到了尾巴,立马反唇相讥,不见丝毫对长者的尊敬。
谎话是可以脱口而出的,先人是可以拿来利用的,长者是可以当面顶撞的,哪有什么圣人子弟该有的义、仁、谦、敬啊?
不过,他长大了还是成就了一番大业,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后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死。
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1.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一定聪明,这是符合动态发展规律的。我们常说,女大十八变,只不过有的变美,有的变丑了;
2.小时候的聪明,也未必就是真聪明。小孩子总会招人稀罕,自带可爱光环,所以,大人看孩子总会不自觉地加以粉饰。像是孔融骂老陈,孩子行为就机智,大人若这么干,就是弱智。
3.倘若觉得孩子不如小时候聪明了,也别紧张。还有后天的教育可以弥补不足。比如曾国藩,小时候特别迟钝,不也照样一步一步干出大名堂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