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副作用不能说大,但是一旦发生,其危害性较为严重,可以发生致命的过敏性休克。青霉素使用量的减少,与其副作用、细菌耐药、可替代药物增多、抗生素规范使用等等都有关系。
一、青霉素历史
青霉素是世界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的发明让人们找到了对付细菌的杀手锏,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这种抗生素。弗莱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一只培养皿时发现,青霉菌周围的没有葡萄球菌生长。这提示青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这种物质被称为盘尼西林。
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从美国带回菌种,研制批量生产方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批量生产的国家之一!樊庆笙将之称为青霉素。
二、青霉素在我国曾被广泛使用
上个世纪,我国抗生素品种比较单一。以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为主。
遇到感冒、咳嗽、发热,人民都习惯打一针青霉素或者链霉素。很多的儿童,因为打了过量的链霉素,出现耳聋的情况;还有人因为打了青霉素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的情况发生。
三、青霉素的毒副作用
1、少数人或动物会对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的体内含有某些抗体,会对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一般的过敏反应比较轻微,表现为皮疹、皮肤血管水肿,但也有少数严重过敏反应导致休克。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左右。
以前我们老家有一家诊所,就是因为给病人注射青霉素时,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昏迷未能抢救成功导致患者死亡。诊所最后也不得不关门歇业。
2、大剂量青霉素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
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青霉素脑病,出现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
3、除了以上两点,青霉素的副作用较小。
青霉素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发挥杀灭细菌的作用,而人和动物由于没有细胞壁,因此对人和动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四、细菌的耐药性增加,青霉素的有效性下降
1、细菌的耐药性增加。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在与抗生素的对抗中渐渐成长、壮大。细菌发生变异,其中就出现了一些耐药品种,含耐药基因突变的细菌存活下来。
这些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存活下来之后,会向其他细菌交流心得和经验,让其他细菌也拥有这种耐药的本领。
细菌之间通过交换基因,让更多的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2、青霉素的有效性下降。
青霉素的抗菌谱相对较窄,只能用来治疗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菌。比如说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脑膜炎;梅毒;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等。
青霉素不能用来治疗革兰阴性细菌。
青霉素更不能治疗病毒感染。比如说我们感冒发热,一般是病毒感染,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无效。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青霉素的有效性在下降。用一句话来形容青霉素对细菌的作用,就是老牛拉大车,已经有点力不从心。
五、可替代药物多
目前抗生素的品种有很多,而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是最多的,可以使用其它抗生素替代。临床上使用青霉素的地方确实在不断减少。
就拿青霉素的自家兄弟阿莫西林来说,作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口服药,过敏的几率及严重性要小于青霉素。感染不重时,口服阿莫西林就可以了,就完全没有必要再用青霉素打针或者挂水!(注:对青霉素或阿莫西林过敏者同样不可口服阿莫西林。)
如果口服阿莫西林无效,用青霉素可能已经控制不住感染了,需要用更强劲的药物。
六、抗生素规范使用
过去,我国很多地区有滥用抗生素之嫌。
我记得小时候一发热就去诊所打针。现在自己是个医生,知道了打针无非就是些退热药、激素、抗生素、病毒唑等(又称利巴韦林),多数情况下都是滥用,没有必要!
刚上班当医生的头两年,有一次重感冒,发热39℃。还自己给自己开了青霉素及病毒唑,输了两天液!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无论是青霉素还是病毒唑,都没有使用指征。感冒时,一般都是病毒感染,使用青霉素无效。即使少数并发细菌感染,也是建议口服抗生素,不建议打针或者吊水。
至于病毒唑,虽然其名字叫的好听,但是抗病毒的作用并不确切。
2012 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指出:目前普通感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病毒治疗。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中,只推荐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用于流感的抗病毒治疗。不包括对流感病毒耐药的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和作用机制不明、疗效不确切的利巴韦林(病毒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