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可以说是目前在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方面,应用最多的两类药物了,它们是作用机理各不相同的两类药物,而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类的第一代药物,西咪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类的第一代药物,这两类药物有何区别,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上市早晚时间不同
从药物研究开发的早晚来看,替丁类药物算是老大哥,在上世纪70年代,西咪替丁就已经上市,后续的大家说熟知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替丁类药物,更是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奥美拉唑是第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上市时间大约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随后又有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药物不断上市。因此,拉唑类药物,相比于替丁类药物,是较新型的抑制胃酸分泌药。
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作用机理不同
作用机理的不同,是两类药物最根本的差异。替丁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胃壁细胞上H2受体的活性,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同时还有抑制食物、胃泌素,组胺等刺激所产生的胃酸分泌,而拉唑类药物,则是通过和胃壁细胞上,促进胃酸分泌的相关酶结合,使促进胃酸分泌的酶失去活性,达到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抑制和减少胃酸过度分泌的作用。
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因为不同的作用机理,相比于替丁类药物,拉唑类药物有更强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而替丁类则作用相对较弱,从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时间上,拉唑类药物也更具优势,一般情况下,每日服用1次即可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而替丁类药物,比如西咪替丁,需要每天服用3次,属于短效的药物。
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临床应用有差异
但是不是拉唑类的药物,就一定比替丁类的药物强呢?也并不能这么说,拉唑类药物抑酸效果强,作用持久,但替丁类药物在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外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方面,比起拉唑类药物,又有一定的优势,具两个例子——
1. 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制酸维持治疗中,如果有夜间酸突破情况的朋友,建议晨服拉唑类药物后,可在睡前或晚饭后服用替丁类药物,可以明显的减少夜间反酸不适症状的发生。
2. 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如果有胃出血风险的,建议再服药的前12个月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一般建议前6个月服用奥美拉唑,而后6个月,建议服用替丁类药物,减少基础胃酸分泌的刺激。
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方面有差异
由于结构不同,药物相互作用也各不相同,就拿奥美拉唑和西咪替丁来举例吧。这两个药物都有一定的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作用,但相比奥美拉唑,在服用西咪替丁期间,更要注意这个药物的肝药酶抑制作用,可能会造成药物体内血药浓度增加,增加药物中毒和副作用发生风险几率加大的风险,很多药物,如双香豆素、华法林、地西泮、苯妥英钠、美托洛尔、甲硝唑等,都是经过肝药酶代谢的,西咪替丁与这些药物同服时,一定要注意风险。
除此之外,西咪替丁这个药物,由于是最早上市的替丁类药物,副作用较多,便秘、腹泻、腹胀,都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西咪替丁能通过血脑屏障,会有引起中枢神经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它还具有抗雄性激素作用,引起男性乳房发育、阳痿,女性乳汁分泌等方面副作用,都不容忽视,而雷尼替丁,抑酸效果更强,则没有上述抗雄性激素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法莫替丁没有肝药酶的抑制作用,与其他药物同服的风险则减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