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今年93岁,其身份是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在青春年华所做的一切,很长很长时间不为外界所知。11月17日,领袖为黄旭华让座的新闻引发刷屏。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汕尾。1941年,少年黄旭华随亲人避难桂林,就读于当地中学。其间,他目睹日军空袭罪行,立下报国志:我们国家不能这样受欺负!
这影响了他此后的人生选择。1945年,他放弃保送资格,选择到国立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从此和船艇从未分开。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希望苏联能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赫鲁晓夫一口回绝:核潜艇技术复杂,耗钱多,你们搞不了。
如此傲慢的话,当然激怒了领袖,主席发了狠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很快,毕业不久的黄旭华被挑选参加了“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工程。
青年黄旭华
“当接到建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曾在一次报告会上说。由于当时资料少,需要靠国外的新闻报道获得信息,这些信息真假难辩,黄旭华说需要“三面镜子”:
先用“放大镜”,在繁杂的军事情报和新闻中找线索。找到线索后,用“显微镜”观察分析,进行合理推测和补充,将碎片信息拼凑成完整的结构。遇到真假难辩信息,则用“照妖镜”甄别。
在受技术封堵、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算盘、计算尺演算成千上万数据,攻克反应堆技术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建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手摇计算机
1988年4月21日,黄旭华在指挥舰上观测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师们,右为黄旭华
由于工作需高度保密,1957年黄旭华从上海交大毕业到北京后,在亲人中消失了整整30年。
他严守纪律,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甚至没有告诉家人自己的具体通信地址。其父亲、二哥去世,他也因执行任务未能回家。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发了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此文记述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经历,文中未提黄旭华名字,但有这么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
黄旭华与家人在一起
黄旭华将杂志寄给了他的母亲。老母亲看明白了,“原来,儿子不回家,是在为国家做大事”。她召集子女叮嘱:你们不要再怨他不回家了。
即使是自己的小家,黄旭华也经常缺位。妻子李世英和孩子们习惯了他不在家,一次黄旭华从外地回到家里,女儿黄燕妮说:“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闻听此言,黄旭华流下了泪。
有词写道:“少年壮志许国,一去汪洋,故家何处?人默默,无言轻歌低首。父亡难返,阴阳永隔;食言礼拜划船,赧逢娇女。听慈训,三哥泪如雨。”
图注:1988年初,黄旭华亲自带队进行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第一人。试验成功后,黄旭华喜不自胜
中国鱼雷攻击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试航。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交付海军。
1981年,中国导弹核潜艇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拥有战略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中国完成潜射导弹发射试验。
核潜艇发射试验时,导弹出水连续画面
如今,中国的核潜艇已发展到第三代,多艘094A战略核潜艇已形成水下战略核打击能力,新一代095、096级核潜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黄旭华说:“我们的核潜艇,没有外国援助,是百分之百的中国制造……在我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我们中国人是优秀的,只要下决心,而且认真去做,不管怎样尖端的科学技术,最后我们都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对人们给予他“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美誉,黄旭华说:“不敢当!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份工作。”
他的人生,如深海潜艇,无声,但充满力量。
黄旭华获评2013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核潜艇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兵说”团队: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