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有公式相声也有公式七律吗?为何高适七律被人批评?
前言
没想到突然冒出这个问题,这是老街前几天的一篇文章题目,不知道被哪位诗友放到了悟空问答上。
老街就简单说说所谓的“公式”。
一、格律诗体的公式
格律诗的“格律”中,格、律原来是两个不同概念,后来合并而成的“格律”就是指近体诗的规律规则。这个规则其实不难,可以看作几个简单的“公式”。
这个公式无非就是:固定的几种律句,按照对仗(绝句不用对仗)、粘连的规则组合起来就可以了。例如下图中杜甫的这首仄起仄收的七律:
中间二联对仗,双数句的第2字与下面单数句的第2字平仄相同就是粘连:闻、看;卷、日;春、从。注:看,在这里是平声。
律句有四种:
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加上变格、救拗,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套用对仗、粘连的规则,组合成诗,所以说格律是简单的公式。
不过老街在《观唐习律22 有公式相声也有公式七律吗?为何高适七律被人批评?》这篇文章中,说的不是格律诗诗体的公式。而是在内容表达上的公式。
二、高适岑参内容手法的公式
格律诗的公式初看复杂,其实搞明白后一点也不复杂,很容易就记住了。但是诗人在创作时的内容表达上变化就多了,这里有句法的变化,有意象的选择,实词虚词的配比等等。
我在写《观唐习律22》时,正好写到了高适,高适除了著名的古风体的边塞诗以外,他的格律诗造诣也相当高,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认为他的七律在盛唐可算是名家: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不过也有人批评高适与岑参的句法缺少变化,习惯于套用一种公式,叶燮在《 原诗》中评价道: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
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笈中携广舆 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启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乌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目,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1、高适的公式
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来自于高适的这首《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元方回《瀛奎律髓》也批评说:”中四句指士俗所尚“。
叶燮和方回的意思是,高适与岑参两个人作诗是有套路的,用今天的话解释很像于”公式相声“。以至于后来的人带一本地理书,套用一下这个公式,就可以吟遍天下了。所以说如此做诗是“活板印就也。”
叶燮说,高适这个作诗的公式就是:地名+月白、风清、乌啼、花落等等。咱们也试一试,例如:秦淮河畔--乌啼处,朱雀桥边--花落时。又如:夫子庙前--明月白,秦淮河上--晚风清。
是不是和颈联一样: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也可以套用,例如:
瀚海-霜风-千里雪,江南明月万重山。
2、岑参的公式
岑参的这首诗也可以比较一下,注意今天《奉和相公发益昌》的版本颈联与叶燮略有不同:
相国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岑参的公式是:时间+动词+地名+主谓宾短语。我们也来试试,例如:
朝+辞=白帝+猿啼木,暮+至+江陵+客忆家。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这是主谓宾结构,偏正词组的名词(山花万朵)+动词+偏正词组的名词(征盖)。套用也不难:
秋云一片+飞+南浦,白鹭数行+归+晚舟。
结束语
对于学诗者来说,高适岑参这种公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句法的变化与套路。古人可以批评,但是对于缺乏诗词创作训练的现代人还是多一点敬畏之心,先学会了再考虑其他的问题。
另,山花万朵即万朵山花之意。杜甫有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是正常的语序,不过诗人其实更喜欢倒装,例如这种句式可以写作”白鹭一行云霭里,黄鹂两个绿杨中“。杜甫就非常擅长倒转,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学习古人句法的方式,就是找到其中的规律,或者说”公式“吧。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