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众侃车 陈曦
排版:橘子洲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千城数智(效果营销智能机构)出品
近几年,随着多家自主造车新势力崛起,比亚迪一枝独秀,传统自主车企全面普及插混车,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状况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自主品牌也俨然成了新能源赛道的掌控者和引领者。
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产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2.8%,但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4.9%。可见合资品牌已经在新能源赛道上失声。为此,舆论方面也出现了合资药丸,新能源赛道合资品牌已经没有机会,合资新能源车难成大器的声音。
那么,合资品牌真的没有机会了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合资品牌相比国产品牌在新能源车核心技术层面上的差距并没有网友想象中那么巨大。
必须要承认和骄傲,新能源汽车时代,国产品牌通过抢先占道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产品牌和国产供应商,在电池、电驱、电控,尤其是核心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辅助、人车互联等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的优秀实力。
但是从本质上来讲,目前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第三方供应商手里,比如动力电池、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等,主机厂真正掌握的排它性核心技术,相对于燃油车时代来说并不算多。换而言之,目前国产品牌缺少足够的技术护城河来保护自己。
因此,一旦合资品牌吃完了燃油车最后的市场红利,开始全速新能源转型,届时新能源汽车的大决战才真正拉开帷幕。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技术可不会因为客户是国产还是合资而有所偏斜。那么在整车制造、底盘调校等多个层面依然保有优势的合资品牌,必然会迅速缩小和国产品牌的差距。
其次目前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8.3%,即将突破30%关口,但纵观整个市场,除比亚迪销量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众人之外,其他国产品牌并没有展现出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比如头部造车新势力的月交付量均在1万-1.5万辆左右,传统国产车企新能源销量则维持在1万-3万辆左右,可是公认市场表现不佳的大众ID系列,南北两大众加在一起也可以达到月销2万辆左右。最新8月份数据显示,上汽大众ID系列销量再次破万。
可见,如果将ID系列单列成一个品牌来看,大众ID系列的销量其实并不逊色头部造车新势力和国产品牌,这还是建立在大众并未全面转型的基础上。所以,即便当下新能源市场是国产品牌唱主角,但销量表现还远远达不到安枕无忧的地步,合资品牌没有被甩开,依然拥有追击的能力。
最后,现阶段国产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上确实推出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普遍高于燃油车,加上国产品牌普遍希望通过电动化实现品牌向上,以至于不少国产新能源车的售价昂贵,动辄就是二三十万甚至五六十万,大部分消费者只能望而却步,买不起国产新能源车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于此同时,在10-15万元这个市场主流价位区间中,国产新能源车数量少,且在售产品的综合产品力又没有达到碾压合资燃油车的水准,这也极大影响了国产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给了合资品牌喘息的空间和追赶的机会。
目前来看,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优势正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被国产品牌慢慢蚕食。尤其是一些合资品牌本土化力度不足,研发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产品思维时代,缺乏用户思维,没有抓住当代消费者的需求,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有着浓厚的燃油车时代旧气息,导致上市几乎无人问津。
不可否认,现阶段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确实大幅落后国产品牌。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像是一场马拉松,现在只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国产品牌借助先发优势、决策灵活性以及用户思维,实现了行业领跑,市场表现和品牌影响力都取得了可观的佳绩。
但是,接下来即将到来的第二阶段将迎来全面竞争,合资品牌一定会全面电动化,此时的配速旧变得更加重要,产能搭建、成本控制、利润分配、产品布局以及打造技术护城河都是关键问题。
如果国产品牌在这个阶段不能继续保持当前的领先态势,在技术、产品、规模等多维度上对合资品牌形成绝对优势,那么拖到第三阶段淘汰赛,像大众、通用、丰田、本田这样的主流合资品牌极有可能依靠成熟的造车体系,依托全球市场的超大体量,复制他们在燃油车时代的辉煌。
所以对于正在新能源赛道上蒙眼狂奔的国产品牌而言,应该少一些浮躁的心态,少一些自我麻痹的高潮,要清晰认识到,我们并没有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对合资品牌的真正超越,待后者全面电动化的时候,真正的决战才一触即发。
原文标题!新能源赛道,合资真的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