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对中国夫妇去日本留学,到了10月份的时候,他的孩子常常感冒,发热、头疼。观察发现,自己的孩子穿的是毛衣毛裤。而别人家的孩子穿的是背心、裤头。日本人说: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直到10月中旬才给孩子穿秋衣秋裤,而我们都已经给孩子穿小袄、棉裤了。
英国有一所伊顿中学,升学率向来都是100%,而且几乎都考上了牛津大学。伊顿中学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呢?根据报道,尽管伊顿中学所在的区域十分寒冷,但是,他们没有安装暖气,学生睡觉也只盖一条毛毯,洗澡还得使用冷水。 还有法国,在训练孩子意志方面也很严厉。
法国人一般认为16岁就是自由年龄,从16岁开始,青少年就开始自食其力,而不是依靠父母。一个十分富裕的贵族家庭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会开车,小女儿却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姐姐是利用暑假到一家餐厅打工赚钱,学会了开车;而妹妹好吃懒做,根本不愿意利用暑假赚钱,家庭绝对不会为她提供学车的费用的。
由此看来,国家越发达,就越重视教育。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要靠人才,人才哪里来?要靠教育,而培养人才要靠父母和教师。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人才观。先培养做人、然后再做学问、成才、成杰。从小让孩子吃点苦,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一点一滴行为实践去培养他们的意志,从而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我们中国的家长自己再吃苦、受罪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让孩子“肩不担担、手不提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呼百应、应有尽有。”“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小皇帝。甚至到了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洗过一件衣服,没刷过一次锅,没扫过一次地。想想,这样的孩子既使考高分也是低能,他能适应日益竞争的社会吗?他会与人相处得好吗?会孝敬父母及亲人吗?溺爱孩子就是对孩子的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村口有一条大河,孩子们经常去河里嬉戏玩耍,邻近村口一家,生了三个女儿不满意,常常求佛烧香想要个儿子。结果天遂人愿,有了个白胖小子。儿子长到五六岁,父母不让孩子到河里戏水,一看到他离河近点,心都揪紧了。 又一次儿子跟着大孩子去了河里,他们第一次下狠心打了孩子,接着是关着、看着、盯着,甚至威胁不给饭吃,目的是不让孩子踏上河边一步。儿子每每听着别的孩子呼朋引伴去戏水,有时也情不自禁地移动脚步,然而,父母严厉的目光总是把他眼中的渴望浇灭。 儿子10岁那年,滔天的洪水漫过了村子,别的孩子都一个个浪里白条般地在大人的帮助下逃生。他们的孩子却在呛了几口浊水之后,加上惊悸,还是匆匆地离开了他们。悲伤的父母,只知道溺爱孩子,但他们最终都没有明白:对于河边的孩子,爱他们,就该让他们学会游泳的本领。
大家都知道《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吧:触龙靠自己的语言艺术劝说赵太后,最终赵太后同意将心爱的最小的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以换取救兵,目的就是为了将来长安君在赵国的根基能更加牢固。
毛泽东在毛岸英很小的时候,把他送到苏联学习。是为了让他接受先进的文化。后来又把他送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是为了锻炼他、培养他、让他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新的经验。 天子为了骨肉至亲将来的发展,都不能让他们完全依靠父母,舍得他们自己去拼搏,何况普通百姓呢?
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只要有机会,父母就应该放开手脚,让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吃点苦头。有人说:“一个人受的挫折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所以为了孩子“天将降大任”,还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