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礼仪的起源(中华礼仪的发展经过哪五个时
发布时间:2022-09-25 21:24   浏览量:5

一、萌芽时期(约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l.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二、草创时期(约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的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的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


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三、形成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其后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周公,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他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的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的等级。当时,贵族佩戴成组饰玉成为风气;相见礼和婚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尊老爱幼等礼仪也明显确立。



四、发展和变革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编订《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质胜文则野,文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要求人们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倡导“仁者爱人”,强调同情心。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主张“舍生而取义”,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五、强化和衰落时期(公元前221年~1911年)


秦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仪之礼,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宋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间” ,“礼即是理也”。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大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


明代,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繁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轻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


清代后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伴随西学东渐,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



六、现代礼仪时期(1911~1949年)


1911年末,清王朝瓦解,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并移风易俗,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七、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当下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得到极大的丰富,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我们遗忘了许多中国这一礼仪之邦流传了千百年的文明传统。屡屡听闻各类不敬、不孝、不礼、不尊的事情发生,这其中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无视以及利益至上观念的错误引导。社会上缺乏对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普及和传承,很多人也缺乏对传统文化最起码的敬畏和尊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明中断的国家和民族,如果这个文明或文化没有优点,岂能生命力如此之强?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果就这样被外来文化侵蚀,怕是无法仅用“可惜”二字来表达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GDP赶超了美日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文化的复兴,那不是真正的复兴。只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更灿烂的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签:
优秀学生干部主要事迹怎么写(小学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如何填写 英语邀请信模板(英语邀请信的开头和结尾高级句子) 七律长征拼音(红军不怕远征难全诗注音) 平面连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和铰链四杆机构有什么不同) 希伯来字母含义(请问希伯来语是那些国家或民族的语言) 总时差计算(总时差的快速计算方法) 平凡的世界心得体会(《平凡的世界》里最令你感到触心的是什么 计算机二级报名入口(一级计算机报名入口) 专一的句子(女人对家庭专一句子)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四个自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