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言一声暑天寒。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
都喜欢受到鼓励和表扬
有研究表明
人最大的愿望
是做一个被肯定的人
多鼓励
能让孩子产生自信和勇气
盲目鼓励
甚至会增加孩子自满、自卑的情绪
鼓励也要讲究方法
鼓励也要讲究方法
一、多鼓励少表扬
很多父母无法区分鼓励和表扬的差别,其实很简单,我们拿一个孩子的考试绩为例:
鼓励是针对这个孩子为这个考试所做的努力和对考试的态度,比如你看到孩子在考试之前认真复习,鼓励到:“妈妈看到你这么用功,真为你感到骄傲。”
表扬则是针对这个孩子的考试结果,比如孩子考试得了100分,妈妈说:”你考试得了第一,你真棒!“
鼓励不以结果为导向,多鼓励可以让孩子产生自信和勇气,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会有更强的克服能力。
而表扬有时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会让他们为了寻求别人的肯定而做事,容易产生虚荣心,将来一旦遭遇失败往往不能正确看待。
别看鼓励和表扬似乎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它们产生的效果差别很大。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花费10年时间,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研究。
她经过反复做实验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表扬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
因此,对孩子做的事情总体应该要多鼓励、少表扬,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让他们一定要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输得起”。
二、以身作则
网络上经常流传着这样鼓励孩子的经典名句: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
很多父母坚信不疑,每日一语,希望通过这些连成年人都快喝吐了的鸡汤来鞭策孩子。但仔细想来,这些其实就是“正确的废话”!如果把你换成是孩子,你愿意别人在你耳边唠叨这些大道理吗?
喜欢说这些鸡汤的父母,大多希望用这些话语来当孩子的指路人。孩子不傻,有些道理他们是懂的,只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会手足无措。
孩子更想知道的是达到这些结果的方法。
相信很多家长都被孩子这样质问:“为什么你可以玩手机、看电视,我却要学习?”
家长一边告诉孩子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一边坐在沙发上刷朋友圈、刷微博。这会使孩子的心理很不平衡,产生抵抗心理。
所谓,言传身教
想要孩子喜欢上学习,家长要当一个典范。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强迫孩子去做?在孩子学习的1~2个小时期间,学着放下手机,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学习,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用自己的行动来鼓励孩子,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听我的,将来会后悔的!”
三、物质鼓励好不好?
理论来讲,鼓励孩子最好是以口头形式为主,但中国家长想要快速达到效果,更习惯用物质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物质奖励实施起来必须要谨慎。
01
物质奖励要适度
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人自己种植了一片草地,一群小孩子每天来踢球。起初老人很开心,久而久之,小孩子很吵闹,老人受不了了。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孩子们,明天过来踢球会给每人一元钱。第二天小孩们如期而至,拿到了钱很开心。就这样连续三天,小孩子们很积极。第四天老人说今天没有钱可以拿了,小朋友们很扫兴,一哄而散,再也不来踢球了。
这个故事说明,物质使他们忘记了他们来草地是为了踢球这件事情。所以,物质奖励要适度,不然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内在兴趣。
02
最好不用实物做激励物
家长可以用:”全家旅游一次“、”去滑雪一次“、”可以学习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这些激励物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这样不仅能表达出对孩子努力的认可,也可以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加深自己努力的记忆。
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旱冰鞋而去做一件事,他就开始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结果,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做事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把奖品当作目的,真正的目标就丢失了。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鼓励方式,只要传递出:过程比结果重要,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才是达到了目的。
等宝宝大了教他学习时,推荐你使用游戏+教学这样的方法。比如陪着宝宝做游戏互动,在生活的过程中教学,还有阅读绘图,不过这东西宝宝容易拿来吃。
我家闺女从三岁开始接触汉字,现在用了一年认字300多个勒,基本上都是软件里面学来的,里面动画故事超多,宝宝特喜欢看,还有游戏可以玩(游戏是巩固识字的哟),开始我还担心玩太长时间对宝宝眼睛不太好,然后发现里面竟然有个设置功能,可以设置学习时间,和使用时间自动关闭,超赞。用的久了还锻炼了宝宝的用眼习惯。百度搜索【猫小帅识字】现在学的字多了,故事听多了,我下班回来还会跑过来给我讲故事,超暖心的(虽然讲的断断续续的,但是超可爱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