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自律性异常引起的一种常见内科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冲动来自窦房结,依次经过心房、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最后传至心室肌,引起心脏节律性收缩。在病理或药物的影响下,冲动形成异常或传导发生障碍,就产生心律失常。
伴随社会发展,心律失常患者人数不断上升,WHO指出2017年比2010年增长1.6倍。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心律失常中医属“脉律失常”、“惊悸”、“心悸”或“怔忡”等范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开创了心悸辨证论治之先河。将心悸归因于外感、内伤,同时强调,该病多由外感病证的失治、误治造成。
张仲景认为外感致“悸”的病机为气津损伤,病位在心、胃、或少阳。《金匮要略》中曾提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是对惊悸的脉象的叙述,脉弱则悸当为因虚而悸,气血阴阳亏虚为心悸病机之本,兼痰、热、瘀等实邪。
目前,治疗心律失常主要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传统抗心律失常西医药物(AAD)治疗
AAD在临床上常用的Williams分类法,分为钠通道阻滞剂(Ⅰ类)、β受体阻滞剂(Ⅱ类)、钾通道阻滞剂(Ⅲ类)和钙通道阻滞剂(Ⅳ类)四类。
许多AAD具有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在使用ⅠA类和ⅠC类药物最容易引起致心律失常作用。在使用ⅠB类药物时虽较少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但其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较Ⅲ类药物差。Ⅲ类药物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Ⅱ类与Ⅳ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过缓性心律失常。一些AAD使用中会发生致死性的ADR,因此制约了临床医生的用药。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是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起搏器参数的正常与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时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AAD是其首选治疗手段。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多种常用的AAD对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参数有明显的影响,从而影响起搏器正常工作。
起搏器植入患者,如果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变,而同时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相关指南提出,β受体阻断剂是抗心律失常药的基石,是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美托洛尔属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防治心室重构,延缓心衰进程,降低病死率。但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往往血压偏低,较大剂量的美托洛尔具有降压作用,因此这类患者并不适用,故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一短板。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
参考文献
[1]王颖,张亚洁,王潇,周家玲,李岚.心律失常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