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什么原因?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低血压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国内认为90/60mmHg,即为低血压。有些低血压的人可能无任何不适,而且对工作、劳动丝毫没有影响,这种情况称之为“生理性低血压”。另一种是病理性低血压,可分两类:
一、急性低血压
常见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力量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②体位性低血压。血管收缩机能有障碍者突然起立时,血液因重力作用分布到下身,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一时性的脑缺血和缺氧。这些情况常见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动脉硬化、垂体或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脊髓空洞症、交感神经截除术后的患者。③休克。引起休克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都会导致微循环衰竭。由于血液大量瘀滞于微血管中,从而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
二、慢性低血压
①原发性低血压。有些人有自觉症状,如体弱、乏力、心悸等,有的人则完全没有自觉症状。这种低血压的发生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并受温度、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之影响。
②症状性低血压。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继发症状。例如慢性结核病、传染病、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主动脉缩窄、恶性肿瘤的晚期、某些内分泌疾病(如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等,都可见此情况。低血压患者应当先找出原因,然后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促使血压恢复正常。如心力衰竭引起的低血压,在治疗上应以加强心脏功能(强心、利尿、减少心脏负担等)为主。原发性低血压,因与遗传、体质因素有关,可坚持体育锻炼等,从而加强心脏功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善血管的紧张度。
那么,低血压分为几种类型呢?低血压医学上分为四种类型。
1. 无症状低血压
以身体衰弱,或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长期卧床或足不出户,使心脏收缩力减弱,排血量少,动脉血管内径扩大,全身小动脉阻力减小,可使血压偏低。但因习以为常,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头晕等,在医生测血压时才被“突然曝光”。这种血压不需特殊治疗,老年人参加户外活动和适当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状态。
2. 症状性低血压
即由某种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亦称继发性低血压。如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低血糖、贫血、感染性休克等,均可使血压降低,对此,应着眼治疗躲在背后的罪魁祸首——原发病,待其好转或治愈后,低血压自然迎刃而解。
3. 原发性低血压
以体质清瘦、性情敏感的青少年多见,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在青少年中发病率占18%。患者头晕眼花、心慌气短、食欲不振、手足发凉等(与血压低、供氧不足有关)。天长日久,可连累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对这种低血压,应在“吃”上下功夫——多补充高蛋白,高糖和维生素饮食,适量多食盐(每天20~30克),多吃蔬菜和水果,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病情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补药。
4. 体育性低血压
又称暂时性低血压,即在卧位突然起立,或蹲位站起时眩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甚至昏倒,测血压时偏低。经过片刻休息可以恢复常态。该病不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在起庆、蹲起时动作要缓慢进行,或先伸直两腿,上体前倾后再慢慢站起,可避免一时性脑贫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