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脾湿热与脾虚寒,最大的区别就是关联的脏器有所不同。
脾湿热一般关乎心、肝;脾虚寒多关乎肺、胃、肾。
脾湿热者,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又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因素,损伤脾胃,脾不化湿,郁久而化热。
在五脏五行中,脾属土,心属火,肝属木,而热证中,木生火,火生土。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心有伏火,脾有湿热,流注经络,脾经湿热上蒸,可导致血不循经。
故而,脾湿热一般起病急,患者自觉灼热,且有心烦、关节酸痛、胸胁闷胀,纳呆,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腻的共同表现。
脾湿热者,临床常用藿朴夏苓汤,关乎心,常用竹叶泻心汤;关乎肝胆,常用龙胆泻肝汤;下注大肠、膀胱,常用白头翁汤、八正散;有痹证者,常用白虎加术汤。
脾虚寒者,多关乎肺、胃、肾。这是因为,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脾胃虚寒者,因饮食不化,停滞胃中,所以要温中和胃、健脾补益、降逆理气,临床常用六君子汤、理中丸;脾肾虚寒者,因肾居下焦而善逆,中气虚寒,寒水上泛,所以多温补降逆,临床在脾胃虚寒的基础上酌情用理阴煎、八味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