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智谋略高于孔明,只是形象差了一点
周瑜的统帅能力略高于他人,火烧赤壁就是一个周瑜很好的表现
鲁肃绝对一大智若愚的形象,毕竟鲁肃预测的三分天下早于孔明7年
具体来说,庞统虽然能力强,但是行事不稳,急功近利;诸葛亮稳扎稳打。所以刘备总是让庞统随军,多献奇计,各种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干;诸葛亮适合留守后方,他性格持重,又是正人君子。
年轻时期的庞统貌丑,又有点木讷,并不被人看好,只有他的叔叔庞德公看好他。汉末三国要出名必须有名人点评,于是庞统去拜访颍川名士,人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庞统早年的时候就有凤雏之名,但是他去了东吴,东吴是一个地区势力比较复杂的地方,一般很少接受外地的人才,再加上他看不起周瑜招来了孙权的厌恶,所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在鲁肃的推荐下庞统来到了刘备的手下,但是刚来的时候他依旧不得刘备的重任,这和刘备喜欢任用老人也有关系,好在后来得到了诸葛亮等人的强烈推荐,刘备才接见了庞统,一番畅谈之后庞统被任命为军师中良将和诸葛亮同官。
庞统的到来对于刘备势力的提升还是很大的,纵观当时刘备的智囊团,除了诸葛亮之外就是一些糜竺、孙乾之类忠心有余才能有限的人,或许治理一郡之地可以,但是说到排兵布阵打仗什么的也就诸葛亮可堪一用,但是诸葛亮不是神啊,总不能分身吧,所以说他的到来对于刘备是至关重要的,正好能够帮助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庞统展现了杰出的才能,几次出谋划策都是恰到好处,对于刘备攻取益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庞统和诸葛亮其实的才干侧重点不同,相当于不同的学科专业。庞统是军事战略系,诸葛亮是军政治理系,不同的专业,都达到了学科顶峰。如果庞统没死,诸葛亮安于后方治理蜀国,让庞统统兵,效果可能会不太一样。可以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诸葛亮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而庞统被迫中途罢考。
建安5年,鲁肃依孙权并表明“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观点,向孙权提出三分天下之计:曹操、孙权、刘表。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找机会西进,第一步:讨伐黄祖(刘表的部将,江夏太守);第二步:消灭刘表;第三步:西取巴蜀,与曹操划江而治。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待天下有变,一路北上,一路东进,最终统一全国。建安12年,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表明“汉室可兴,霸业可成”的观点,提出三分天下之计:曹操、孙权、刘备,跨有荆益两州后“内修政务,外结孙权”的方针,待天下有变,一路从荆州出发,取道宛城,进攻洛阳;一路从益州出发,翻过秦岭,进攻西安,最终统一全国。两人的政治路线何其相似乃尔!不过观点不一样:鲁肃是“汉室不可复兴”,诸葛亮是“汉室可兴”,这也是由于两人所在的集团的政治身份不同所致。还有就是三分的对象也是不一样的,因为鲁肃提出这观点时是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是曹操和袁绍在打官渡之战的时候,所以鲁肃肯定不会把刘备算上的,但到了建安13年刘表病死,政治上极为敏感的鲁肃马上调整了政策,把刘表的那份给了刘备,可以说是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