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临床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四时皆有,尤以冬、春季节为多见。病情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重伤风或时行感冒。
本病涉及西医所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凡临床表现为感冒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冒是因六淫、时行邪气,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一、病因
1.外感六淫,风邪为先
六淫邪气侵袭人体而致感冒者最多见,其中又以风邪为主因。因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邪为先导。但在不同季节,每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候,如秋冬寒冷之季,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证;夏秋之交,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一般以风寒、风热为多见,夏令暑湿之邪亦常杂感为病。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季兼燥等亦较为多见。
2.时行病邪,非时之气
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病者,一般较感受当令之气为重。而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正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所言:“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二、病机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即可致病。如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时邪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每见本病发病率升高。或因生活起居不当,寒热失调,以及过度疲劳,以致腠理不密,营卫失和,外邪侵袭为病。若体质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见虚体感邪。他如肺经素有痰热,或痰湿内蕴,肺卫调节功能低下,则每易感受外邪,如素体阳虚者易感受风寒,阴虚者易感受风热、燥热,痰湿之体易受外湿。正如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中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
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故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之证。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病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由于风邪有夹暑、夹湿、夹燥的不同,还可见相应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三、相关检查
本病通常可进行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胸部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有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症状者,胸部X线摄片可见肺纹理增粗。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证,但应根据病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类证鉴别
卫表实证,当辨清表寒、表热。若恶寒重,发热轻,且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流涕,咯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者为表寒证;若身热较重,微恶风,有汗,咯痰黏黄,咽燥咽痛,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浮数者则属表热证。
体虚感冒,当区分气虚、阴亏。若兼咯痰无力,神疲体弱,气短懒言,舌淡,脉浮而无力者则属卫表气虚证;若兼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属卫表阴虚证。
三、证候
1.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病机分析:本证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利。风邪夹寒,外袭皮毛,寒邪郁遏卫阳,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重,发热轻;寒性收引,玄府闭合则无汗;寒性凝滞,营卫流行不畅,则头身肢体关节皆痛;风性轻扬,易伤上部,故出现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等头面部症状;肺与皮毛相表里,风寒束表,肺气失宣,则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皆提示风寒袭表,脏腑未伤。
2.风热犯表证
症状:身热较重,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风热袭于卫表,见发热恶风,身热重而恶寒轻;热邪开泄腠理,不至无汗,但肌表有邪,故出而不畅;风热善攻头面,见头胀痛,面赤;风热多伤气血而化毒,故咽喉乳蛾红肿疼痛;咳嗽痰黄而黏,口干欲饮,舌苔脉象皆为风热之征。
3.暑湿伤表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暑湿之邪重浊黏滞,易蒙清窍,抑遏气机,使中焦枢机不利,故本证除恶风身热、咳嗽鼻涕等外感见症外,更见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泛恶,腹胀等。鼻流浊涕,大便溏,小便短赤及舌脉皆体现出暑湿之邪外侵机体的致病特征。
4.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分析:本证为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气虚之体最易感受风寒邪气,在表则见恶寒发热,恶寒较甚;寒郁肌表则无汗,头痛身楚;风寒壅肺,肺气失宣则咳嗽,痰白;素体气虚,兼见咳嗽咯痰无力,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苔脉象均为气虚外感之象。
5.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素体阴虚内热,易受风热之邪外袭。身热、微恶风寒为风热在表之征;阴虚复加风热,热更伤阴,则见少汗,口干,干咳少痰;阴虚阳旺则见头昏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皆可佐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解表达邪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大法,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2.根据不同病邪辨证论治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冒,宜兼顾正虚,扶正解表。
二、基本治法
1.辛温解表法
适应证:风寒束表证。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加减:若表寒重,头身疼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头痛者,配白芷、川芎散寒止痛;身热较重者,加柴胡、薄荷疏表解肌。
2.辛凉解表法
适应证:风热犯表证。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的功能,但前方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较重者;后方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加减: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痰阻于肺,咳嗽痰多,加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痰热较盛,咯痰黄稠,加黄芩、知母、瓜蒌皮;气分热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多饮,尿黄,加石膏、鸭跖草清肺泄热;热毒壅阻咽喉,乳蛾红肿热痛,加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重,咽喉肿痛,咳嗽气粗,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风寒外束,入里化热,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苔黄白相兼,可用石膏合麻黄内清肺热,外散表寒;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伴有呛咳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舌红少津等燥象,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配伍辛温之品。
3.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应证:暑湿伤表证。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加减:若暑热偏盛,可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里湿偏盛,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滑石、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
三、复法应用
1.解表清里,疏风宣肺法
适应证:表寒里热证。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黏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代表方:疏风清解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荆芥、防风、薄荷解表疏风;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清里除热;桔梗、前胡开提宣肺;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咳喘重者,加杏仁、桑白皮、枇杷叶止咳平喘;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2.益气解表法
适应证:素体气虚复感外邪,症见憎寒发热,无汗,咳嗽,气短,脉弱。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加减: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平时可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若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外感,当助阳解表,用再造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温阳益气,细辛、防风、羌活、独活解表散寒。
3.滋阴解表法
适应证:素体阴虚复感外邪,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加减: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生姜3片,葱白3~5根(或加苏叶10g),共捣,红糖1匙,开水泡服。用于风寒感冒。
(2)羌蓝汤:羌活15g,板蓝根30g,煎服。适用于时行感冒。
(3)蒲公英、大青叶各30g,草河车15g,薄荷5g(或荆芥10g),煎服,治感冒风热时邪,热毒偏甚者。
(4)一枝黄花、土牛膝根各30g,薄荷(后下)5g,煎服,治上感合并扁桃体炎。
(5)柴胡、炒黄芩、青蒿各15g,大青叶30g,煎服,治病毒性感染,持续高热,或起伏不退者。
(6)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g,薄荷(后下)1.5g(鲜者用量酌加),煮沸代饮料,在感冒流行期间预防饮用。
(7)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5g,水煎,顿服,连服3天,作预防用。
2.常用中成药
风寒感冒可选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每次6g,每日3次。风热感冒可选桑菊感冒片,每次2片,每日3次;或银翘解毒丸,每次6g,每日3次;羚翘解毒丸,每次6g,每日3次;羚羊感冒片,每次2片,每日3次。暑湿感冒可用藿香正气丸,每次6g,每日3次;或藿香正气水,每次1支,每日3次。气虚感冒时可用玉屏风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或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3次。
五、临证勾要
1.有关“发汗法”
汗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的治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具体应用时需注意:①汗之有度。张仲景在《伤寒论》提出:“温服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强调汗法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②虚人慎用。虚人感冒一般不宜重用发汗解表之剂,因气虚者,表卫不固,如疏散太过,汗出更多,会使营卫俱虚;阳虚者如用大剂辛散之品,则汗出太过,阳愈虚而寒愈甚;血虚之人,汗源不足,如发汗太过,则津血益耗;阴虚如妄用辛散之剂,汗出愈多而阴液愈虚,亢热愈甚。③因季选药。春夏之季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应选择发汗力弱之品,如香薷、防风等,用量宜轻;秋冬季节腠理致密,不易出汗,则应选用发汗力峻之药,如麻黄、桂枝等,用量宜重。
2.关于“通腑泄热法”
古人常有“通腑泄热,釜底抽薪”之法。若素有伏热,内火偏盛,腑气不通,往往内外相应,易于感受病邪,并发外感高热。《圣济总录》用“调中丸”(由大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下,微利为度,能“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故在感冒流行期间,要保持大便通畅,多饮开水或适宜茶水,使内热从二便排出,实为开门先祛内贼之法。
3.关于“解毒清透法”
时行感冒(流感)病性属实,初起病位在表,根据中医“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的原则,理应轻清宣透伏邪,故在选择清热解毒药时,尤重轻清透邪,如贯众、大青叶、金银花、豆豉、薄荷等。
4.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
若风寒之证误用辛凉,汗出不易,寒邪被遏,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邪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体虚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涩之品,以免留邪。
5.关于感冒轻证
感冒轻者,或初起偏寒偏热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6.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
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如并发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夹惊者酌配钩藤、薄荷、蝉衣、僵蚕、石决明等息风止痉;夹食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谷芽、麦芽等消导之品。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根据四时特点施治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防治感冒要结合时令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灵活辨治。春季感冒,多见风热感冒,大多采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方选银翘散、桑菊饮、柴葛解肌汤类加减;夏季感冒,多形成伤暑而兼湿之症,可采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法治疗,方选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加减;秋季感冒,肺为燥气所伤,肺气不宣,治宜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可选桑杏汤、桑菊饮、杏苏散加减;冬季感冒,冬季严寒,多见风寒,治宜发汗解表佐以宣肺,可选麻黄汤、大青龙汤。
2.详审病机,温凉并施
治疗感冒,需详细辨证,审慎求因,辨证施治,方可获良效。周仲瑛教授认为感冒初期寒者十居八九,即使炎热夏季,也多由乘凉饮冷、起居不当而发病,常见表邪未解,即已入里化热,当寒热并用,外解表寒,内清里热。散寒解表,轻者用紫苏叶、前胡、荆芥、防风等,重者加用羌活、独活;清热多选用金银花、连翘、黄芩,甚或石膏之类。外感风热邪毒,初起即见咽痛、口干、发热、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浮数,此时可用银翘散等辛凉清热之剂,同时加入荆芥、豆豉等辛温宣散之品,即“火郁发之”之意。病初不可滥用甘寒滋腻,如生地、麦冬、玄参之类,而致热势不退或转为低热久留之证。
3.芳香辟秽解毒治流感
流感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辛温香燥药如苍术、佩兰、草果、石菖蒲、木香、白芷、艾叶等多有芳香辟秽之功。古人多用“达原饮”治疗湿热瘟疫高热,周仲瑛教授喜用藿香、苍术、白芷、草果、菖蒲、艾叶、冰片、蚤休等制成香囊,佩挂胸前,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二、验案举例
金某,女,30岁,2009年8月5日初诊。病因今年6月人流后洗头吹风而诱发,怕热,头痛,痛在前额及后脑,昏胀不舒,易汗,乏力,苔薄黄质暗,脉细滑。诊为风邪上受,热郁清空,治拟疏风达表,清解郁热。处方:桑叶10g,菊花10g,防风10g,白芷10g,蝉衣5g,蔓荆子10g,炙僵蚕10g,白蒺藜10g,川芎10g,苦丁茶10g,炒黄芩10g。7剂,日1剂。
二诊:1周来病情已明显改善,怕热感已除,头痛减轻,出汗、乏力依然,苔黄减少,舌质淡暗,脉细。风热渐去,气虚渐现。治予原方出入。上方去黄芩、苦丁茶;加太子参10g,焦白术10g,麻黄根15g,煅牡蛎(先煎)20g。7剂,日1剂。
三诊:头痛已除,出汗也止,精神较振,舌苔薄质淡,脉细。又予原方加炙黄芪15g,7剂。
按:此例患者人流后洗头吹风,显属正虚感风,时值8月暑日,风热外袭,头痛怕热,虽有易汗、乏力等症,遵循“急则治其标”之意,先予疏风达表,清解郁热,因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周仲瑛教授善用疏散外风与平息内风同治的方法,同时加入僵蚕、白蒺藜、天麻等药,祛风之力更强;加用川芎、白芷祛风化瘀,止痛力强;二诊时风热渐去,头痛减缓,气虚较显,故逐渐加入益气敛汗之品,湿邪困脾,中焦气滞为主,并见热毒内郁之征,故重在理气健脾、化湿泄浊,兼顾清热解毒。从其病情迁延、舌有紫气分析,又示久病络瘀,故佐以祛瘀通络之品。本案内外风兼治,先标继本,虚实兼顾,故获显效。
【预后及转归】
一般而言,感冒属轻症,病邪很少发生传变。只要能及时而恰当地治疗,可以较快痊愈。但对老人、婴幼儿、体弱患者、时感重症及慢性久病患者,有时可见温病的传变现象,必须加以重视,防止发生传变。此外,病情之长短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强弱有关。风寒易随汗解;风热得汗,未必即愈,须热清方解;暑湿感冒较为缠绵;而体虚感冒则可迁徙或易复发。
【预防与调护】
本病在流行季节需积极防治。生活上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常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防治方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5g);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g,薄荷1.5g,鲜者用量加倍);如时行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此外,在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ml,加水1~2倍,加热熏蒸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作空气消毒,以预防传染。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发热者适当休息。对时行感冒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需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如高热动风,邪陷心包,合并或继发其他疾病等。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汤剂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过煮则降低药效。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进米粥以助药力。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是邪尚未祛。出汗后尤应避风寒,以防复感。